加入收藏|在线留言|网站地图无锡玛瑞特是一家从事各型号规格的高低温冲击试验箱,高低温湿热试验箱,双85试验箱,恒温恒湿试验箱,三综合试验箱等专业的生产厂家,产品质量好,价格优,欢迎来电洽谈。

服务热线:18951581739

热门关键词: 高低温试验箱 快速温变试验箱 高低温湿热试验箱 高低温冲击试验箱 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箱 温湿震三综合试验箱 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 高温老化试验箱 盐雾试验箱 复合盐雾试验箱 步入式老化高温室 步入式高低温试验室 步入式恒温恒湿试验室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高低温湿热试验箱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
发布者:无锡玛瑞特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5/8 1:46:11 点击次数:271 关闭

  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关于制定成都市双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31日中国成都市双流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双流是蜀锦发源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起点,更是新时代泛欧泛亚航空枢纽重大节点。双流处于成都中优、南拓、西控主体功能区交汇处,因“两场一体”融入东进、因多式联运协同北改,在成都唱好“双城记”、融入“双循环”新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央、省、市高度重视双流高质量发展。2018年2月11日,习总书记视察双流作出“三个转变”重大指示。同年8月,国务院正式明确由国家发改委、国家民航局牵头,指导双流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支持双流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和临空经济示范区。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要求双流区、高新区、四川天府新区同步建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央、省、市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双流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区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分析国际国内新形势和事关双流长远发展重大问题,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双流撤县建区后个五年,在双流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自觉践行国家使命,“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坚持对表对标,持续推动改工作范式、改工作标准、改工作作风,着力重塑双流荣光。2020年经济总量为2015年1.6倍,三次产业比重从2.3:58.8:38.9优化至2.1:34:63.9。获评全国综合投资热力百佳县市第9位、全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6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32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33位、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第44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63位。

  紧扣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开启从郊县到中心城区历史性变迁。首次编制覆盖城乡四级规划体系,高位起步天府国际生物城规划建设,高标准打造天府怡心湖,将杨柳湖片区明确为全市两大综合型副中心之一。3600亩空港中央公园、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园和252公里城市绿道建成投用,“一山一园、两楔多廊”生态格局加快形成。6条地铁线路在双流通车运行,双流西站、二江寺站TOD开工建设,全面进入“地铁时代”。大力营造“大事件”效应,成功举办第9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6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8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积极筹办第31届世界大会。

  紧扣“一带一路”建设,开放能级持续提升。获批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飞机整机保税融资租赁实现全省单,“四个转变”政务服务、“空铁联运一单制货物运输模式”“冰鲜水产品两段准入监管模式”经验全国推广,挂牌成立中国(四川)—东盟自由贸易合作中心。建成七大进境商品指定监管场地,通关时效排全国主要机场。成功引进川航货运、长龙航空,国航、东航、成航、藏航运营基地建成投用,双流国际机场实现年旅客吞吐量近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近70万吨,跻身全球繁忙机场30强。

  紧扣天府新区建设,现代适航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中国电子、中国电科相继落地,成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第二大承载地。天府国际生物城9平方公里起步区框架基本形成,引进诺贝尔奖团队5个、两院院士团队2个、高层次人才团队51个,签约项目150个、总投资超过1100亿元,先导药物成功上市,获评中国生物医药园区和潜力园区。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保税维修基地、中国商飞民机示范产业园建成投运,航空产业显示度进一步提升。

  紧扣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深化校地合作,西部校企地合作5G实验室落地运营,电子科大产业园、香港城市大学研究院建设经验全省推广。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同方成都首台“双流造”信创PC成功下线,瓴盛科技首颗“双流造”芯片全球发布,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6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1家,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23.2亿元,有效发明专利2386件。

  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和市民获得感显著提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完善“2+6+1”主导产业发展政策,累计落实减税降费超100亿元,累计化解历史遗留问题147件,“企业咖啡时”获评成都网络理政十大创新案例,市场主体数量较“十二五”末翻一番。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战略性重组三家区属国企,空港兴城集团、空港发展集团信用等级达AA+。全面落实“房住不炒”,坚持用商品房标准建设安置小区,新建人才公寓4417套。深入推进三大攻坚战,截至12月31日,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5年增加79天(标况),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提升至,主要河流消除劣V类水体。拆违治违力度,全面整治599宗“大棚房”。创新建立“动土必管”机制,推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加快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新增优质学位4.7万余个,公办幼儿园学位占比达50.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深度领办区一医院,区中医院成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全省分院,获批“健康促进示范县(区)”。严守空中关口、道路关口、社区关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7%,“1+211”商品房小区治理模式得到广泛肯定,党建引领“四区协同”社区发展被评为民生示范工程。深化“平安双流”建设,建成西南“区域级”人像轨迹系统。全力保障被征地农民应保尽保,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8%、9.0%。获评2020中国幸福感城区。

  与此同时,双流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与发达地区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空间结构不协调、不通达、不友好,难以适应区域协同发展新使命;产业结构以外向型经济为主,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新挑战;收入结构以土地财政为主,难以适应城市规模拓展新趋势;基本公共服务以满足户籍人口为主,难以适应面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新要求。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四五”期间着力改善、加快解决。全区上下必须胸怀两个全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着力打造“陆空铁”垂直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内陆对外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助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着力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助推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新格局,奋力开启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新征程。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为统揽,在“两区一城”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协同发展中发挥先进制造业支撑作用、协同创新带动作用和社会治理示范作用,促进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推动双流形成有格局、有实力、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坚持有感发展。着眼构建营商环境,有效对冲市场预期波动,打造“企业容易做生意的地方”。着眼构建多元包容社会治理格局,有效适应双流人口基数大、外来人口多、市民年轻化、多民族聚集、城乡特征明显等人口结构,打造新时代“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长快的地方”。着眼锻造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有效匹配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城市能级,打造“干部人才心齐气顺只争的地方”。

  ——坚持区域协同。充分发挥多组团城市布局优势,加快推动“一场两翼、东西互济、协同发展”。全面融入“两区一城”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坚持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同步对接交通、产业、科技、文化、环保、民生政策,促进形成协同发展区域格局和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空间格局,提升“两区一城”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整体竞争力。

  ——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改革先导和突破作用,积极推动更高层次开放。强化体制创新,面向国内外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坚持生态优先。全面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用地、用水、用能效率,构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全生命周期建设运营模式,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3.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力争达到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不低于GDP增速、走在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前列,“四上”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翻一番,市场主体数量达到20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力争综合实力挺进全国百强区前20位。

  ——增强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创新发展动能。高标准建成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双流分区,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和重大创新平台。强化政产学研用投协同创新,产业基础能力有效提升,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充分激发。到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两番,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00亿元,全社会R&D支出占比达4.5%,人才资源总量翻一番。

  ——构建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协同发展格局。深度融入全市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四川天府新区、东部新区、高新区、武侯区、温江区、新津区、邛崃市的空间连通、功能协同切实增强。城市内部各组团紧凑发展、精明增长、有机连接。到2025年,东升、西航港、九江片区城市功能更趋完善,杨柳湖城市综合型副中心能级提升,天府怡心湖片区成型成势,天府国际生物城生命科学创新区功能彰显,规划建设牧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和牧山湖国际社区,“一场两翼、东西互济、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打造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绿色发展样板。全域特色绿廊公园城市格局基本形成,有机串联产城组团、服务中心、特色节点,形成活力步行网络。深化“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推进锦江、白河、杨柳河等流域治理,全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污水处理能力翻一番,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提升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开放发展能级。力争培育1—2家全货机基地航空,构建20条以上覆盖全球重要节点城市的全货机航线网络,综保铁路货运站建成投用,基本形成“客货并举”精品航线枢纽、航空货运转运中心和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到2025年,空港国际商圈基本建成,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元。

  ——突出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共享发展实效。营商环境重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咖啡时”和“企业幸福中心”成为全国知名企业服务品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更趋完善,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初见成效。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智能多元,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更加健全,三级甲等医院增至3家,享受优质义务教育学生达85%以上,建成全国区域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到2035年,常住人口达到190万,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达到50亿元/平方公里,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构建起智慧引领型、消费驱动型和总部发展型产业齐头并进的现代适航产业体系,力争在全省、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精英人才加速聚集,成为全国的科技创新动力源和创新创业创造高地。开放格局持续扩大,建成辐射全国、联通全球的航线网络和空地联运一体化综合交通服务体系。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健康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实现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展望2050年,建成空中丝路精品商务新门户、全球共享科创新引擎、多元融合天府宜居新典范,成为全球高端要素聚集的重要枢纽节点,全方位迈入现代化国际航空大都市行列。

  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加快形成协同发展区域格局和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空间格局,助力成都加快建设国内大循环市场中心、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

  4.提升双流城市发展能级。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推动“两区一城”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协同发展。着力培育现代适航产业体系,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现代农业为特色,整体经济效率显著提升的产业结构。深度激活创新资源,大力推进科技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国际空港城市,打造多中心、串联式、组团化发展新样板。

  5.全面融入“两区一城”发展。深化与高新区合作共建天府国际生物城,推动新型疫苗、血液制品、细胞、医疗装等细分领域创新研发,加速生物技术药、新型化学药制剂创制和产业化,推动生物城建设世界生物产业园。深化“两场一体”运营,立足双流国际机场区域航空枢纽定位,深挖客运资源价值,强化货运全流程梳理,促进流量价值转化,与东部新区共建泛欧泛亚国内国际门户枢纽。推进与四川天府新区高水平共同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共同建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创新平台,共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成都造”硬核技术产品。

  6.加快优化城乡空间格局。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划定“三区三线”,探索开展土地管理计划方式改革试点,更好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科学配置、合理流动。加快提升东升主城区城市品质,补强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消费潜力。着眼建设未来之城,统筹谋划杨柳湖城市综合型副中心,拓展城市永续发展空间。高标准建设天府怡心湖,推动新经济活力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连片发展。加快实施西航港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逐步推进非核心功能及低端产业腾退转移、改造提升,打造新经济活力区“后花园”。有序推动九江新城建设,促进生态修复、产业重塑,推动蛟龙港转型升级、健康发展。立足补齐全市文旅环线功能、补齐全区城市功能,加快建设牧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和牧山湖国际社区。推动黄龙溪、永安科学分担生物城城市功能。稳步推进三大农业集中发展区发展,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同步推进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7.构建综合交通体系。以双流国际机场为核心,以地铁线网、综保铁路为路径,建立“陆空铁”垂直联动交通枢纽,全力融入全省“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运输通道。推动成雅高速、机场高速、绕城高速和西航港大道、双楠大道、大件路等快速化改造,完善城市快速路网。加强与周边区域道路梳理,推动五环路、天保大道和生物城南路建设,打通双华路等5条东、西向城市连接道路。开通地铁8号线号线等,构建全域覆盖、多网融合公共交通体系。

  8.强化能源保障。鼓励供电在双加大投资,优化全区电网结构。加快提升生物城、西开区等产业功能区和东升、西航港、九江等人口密集区电网坚强度,同步完善黄甲220KV、永安110KV、怡心110KV高压配置,梯次推进空港商务区、彭镇片区电网建设。支持企业“打捆”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全市水电交易政策。积极发展电力互联网等新业态,支持大规模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分区域、分场所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第二供气气源,提升用气保障能力。

  9.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升供水品质,加强水新(扩)建和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制水能力由60万吨/日提高到80万吨/日。提高用水效率,万元GDP用水量从39.9立方米降至22.5立方米。加强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完善城乡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体系,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由22.8万吨/日提高到65万吨/日。持续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锦江、江安河、金马河重点河段堤防整治。

  10.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在全市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推进新型卫星互联网应用,推动区块链创新应用。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开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四川分中心建设。实施智慧交通示范、智慧能源联网、智慧水利提档、数字市政升级等融合应用工程,完成全域智能化改造工程。积极部署下一代互联网,开展千兆小区、万兆园区推广,加快园区、商圈、商务楼宇等重点区域宽带网络优化升级,加快推动IPv6全面部署和规模应用。

  坚持以人本理念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推动城市营造路径之变,全方位培育双流美丽宜居空港公园城市品牌形象。

  11.完善绿色生态治理体系。着力提升空港中央公园、棠湖公园、空港花田、川西林盘功能品质,加快建设机场东翼“井”字生态绿带,形成绿道为脉络、山川为景胜、农田为景观、城镇为景区绿色空间系统。利用现状河网绿地生态优势,串河联湖,打造江安河、杨柳河、白河生态带。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进一步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提高土壤环境监测能力。持续推进锦江、白河、杨柳河等流域治理,全面实施排口、黑臭水体整治和河渠清淤,构建集约高效供排水体系。以重大生态项目为载体,以“场景营造+产业植入+专业运营”为导向,着力营造文化旅游、生活体验、休闲娱乐和赛事观赏等多元绿色消费场景。深化公园绿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生态产品供给与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生态资产账户异地增减平衡。探索建立碳普惠机制,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争取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2.完善公园城市规划体系。坚持“精筑城、广聚人、强功能、兴产业”营城逻辑,将公园形态、城市空间和文化内涵有机融合,构建融合开放、连绵有序空间布局模式。加快形成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推进规划用地“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全过程可回溯、可查询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依托轨道交通建设,同步规划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健康城市、海绵城市。刚性落实“不策划不规划、不设计不建设”制度,提高规划设计标准,规划设计方案全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多方案评比制和规委会打分制。

  13.完善建设项目管理体系。深入实施“动土必管”,强化发改、规划、建设联动改革,打通项目建设难点堵点,提升项目建设品质。建立“动绿必管”机制和全区存量绿植大数据库。坚持效益优先,深化政府性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审批和全流程管理,做好项目前期统筹谋划、科学实施。强化项目落地保障,统筹做好规划选址、征地拆迁、管线迁改、文物勘探等前期工作。加强建设项目日常监督管理,解决项目日常推进统筹协调不力、监管不细、督促不到位等问题。严格验收制度,定期组织“回头看”,加大奖惩力度,确保规委会审定方案精准执行。探索实施项目负责人制、建筑师负责制、主创设计师标示制、样板示范制,保障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品质。加大重点项目跟踪审计力度,提高竣工项目结(决)算审计效率。

  14.完善城乡精细化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筑楼宇数字化管理,加快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运行体系,稳步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完善城市网格化管理,推动管理重心继续下移,健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切实加强综合执法能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持续整治违法建筑、河道污染、高空坠物问题。全面推进东升、西航港、九江城市有机更新,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推进基础设施亲民化、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强化城市垃圾分类末端处置。

  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加快形成要素资源集约集成、产业配套高效紧密、生产生活生态协调、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区域经济新形态,增强产业发展新势能。

  15.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眼稳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持续优化融合发展、共同发展的三次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强化先进制造业支撑作用,发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加快推动先导型、牵引性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打造具有双流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强化现代服务业主体作用,推动生产服务型企业创新服务供给,引导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发展服务环节,创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培育文创农业等业态,推动成都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提升,构建特色镇、川西林盘、精品民宿互为支撑的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形态,推动更高质量的乡村振兴。

  16.加快打造航空产业新高地。深化与民航、机场、航空核心企业“战略合伙人”关系,提升产业高端要素配置能力。紧盯头部企业,加快引进空客再交付中心、民航部附件审定中心等重大平台型项目,全力融入全球航空装制造供应链体系。紧盯关键领域,支持四川国际承接LEAP系列发动机维修业务,加快川航APU项目建设,探索建设国产民机维修基地,打造全国知名航空维修品牌。紧盯重要环节,不断强化航空研发、航空制造、航空金融、航空培训、航空文旅等产业链环节。

  17.加快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积极探索数字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各类要素高效链接的数字生态,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核心元器件、网络安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布局以化合物半导体为特色的集成电路研发制造,以人工智能产品、计算机整机等为主的终端设研发制造,以工业软件、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等为主的软件产品研发与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以安全硬件产品、工业信息安全和商用密码为切入点,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体系。

  18.加快打造生物产业新高地。深化合作共建机制,建设生命科学创新区。引导西开区存量生物医药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富余产能向生产外包服务(CMO)延伸。依托双流国际机场、保税物流中心(B型),发展生物医药进出口代理、报关报检、分拨结算等服务,加快打造生物医药供应链中心。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推动高性能光学医疗设、智能便携式医疗设、医用芯片等适航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积极与海南博鳌先行区合作,探索开展特许医疗、特许研究、特许经营、特许国际医疗交流。

  19.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新引擎。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争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应用试点示范,突破智能制造关键零部件环节,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围绕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优化发展智能制造、先进材料、文旅运动、绿色食品、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现代物流和绿色怡居等优势产业,鼓励优势传统企业上市发展。

  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突出抓好央地合作、院校合作,着力构建“基础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链,助力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

  20.优化创新导向空间布局。紧紧围绕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空间布局,立足双流区创新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规划,构建科学城双流区域“一核两区两走廊”空间功能布局。以天府国际生物城为核心,联动发展成都芯谷融合创新区和环高校创新活力区,有效链接周边创新资源,打造国际空港科技创新走廊和国际空港科技合作走廊。鼓励共用科技创新平台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共建孵化、金融、成果转化平台,助推形成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

  21.加快推动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坚持“三生融合”,实施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高标准打造成都芯谷、生物城加速器,打造更具个性化、开放性、关联性、辨识度的科创空间地标。规划建设空港商务区、航枢功能区、空港科创城、航空动力小镇,发展专业特色楼宇经济,形成高品质科创空间网络。

  22.突出融合创新。依托融合创新头部企业,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电子装、自主可控计算机、高端材料、核能与核技术应用等重点领域。争取融合创新综合改革试点。积极争取在创新完善科技协同激励政策方面先行先试,创新知识产权融合试点,加快建设融合创新平台。

  23.强化政产学研用投协同创新。搭建产学研用供需信息平台,打通协同创新“后一公里”。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围绕主导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技术基础,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区内高校院所、企业共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面向行业共性基础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开发的研究院,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或新型研究机构,积极推进定制研发,共同承担科技项目、共享科技成果。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综合型检验检测平台。建立“政府+金融+科技”联动的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新模式,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开发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新产品,加快设立科技银行,争创科创金融试验区。

  24.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中国信通院通信行业检测平台、赛迪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四川分院等技术服务平台落地,组建鲲鹏智造生态联盟等创新产业联盟,以新技术带动新服务、以新服务带动新产业。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组建技术经纪人团队,持续提升供需对接有效性。加快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互联网+”传统产业升级模式,加强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积极培育、开发和推广应用虚拟、智能制造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

  25.形成开放包容导向的创新氛围。深入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探索实施人才“全权负责制”,开展外籍人才便利化创办科技型企业试点。探索适合于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创新人才成长的周期评价体系,为科研团队和人员创造“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在科技评价管理中注入“人文精神”,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探索建立“干中学”和循序渐进的试错机制。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加快发展知识法律、咨询等服务业。

  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新时期双流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立足区内人才聚集优势,持续挖掘人才资源潜力、提升人才资源价值,激发人才资源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26.坚持引育并重,扩大空港人才规模。实施专才专编特招,推行“岗编适度分离”,重点支持事业单位、产业功能区、区属国有企业有计划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强化人才招引,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广泛聘请“空港招才顾问”“空港引才大使”,设立海外离岸人才工作站,以项目带人才,以人才引项目。强化人才培养,鼓励国内外知名大学来双设立特色人才学院,重点建设一批、省级示范职业院校,培养更多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激活人才流量,建立“假日工程师”“银发人才专家”制度,鼓励人才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合作和技术入股等方式投资双流,实现人才柔性流动。建立空港人才荣誉奖励制度。

  27.强化能力提升,做优空港人才结构。设立紧缺人才目录,建立“人才举荐直通车”制度,组建“人才专家咨询委员会”,扩大主导产业人才比重。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争取专业领域中(初)级职称自主评审资格。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重大技术创新平台,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设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采取企业委培、研究院代培、专业进修等方式建立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提升专业技术人才技能。组建文化资源人才库,实施“文化名家工作室”行动计划,汇聚培育文化名家和领军人才。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传承培育工匠精神。

  28.优化管理服务,提供空港人才一站式服务。建立属地人才统计监测系统,开发双流人才大数据库。打造人才便利服务系统,开通人才项目线上线下预约申报,实行人才奖励扶持政策申报“容缺受理”。开发空港英才电子人才卡,推动高层次人才政务服务“一码通”。完善人才政策,设立人才专项扶持资金池,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服务关键人才、投入重点项目,加大对自主培养人才、项目引进人才等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实现人才与项目同步发展。

  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坚持高端化与大众化并重、快节奏与慢生活兼具,激发市场消费活力,不断增强空港消费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29.发展特色消费。增强国际门户枢纽消费功能,搭建满足全球采购、全球配送的贸易服务、供应链交易平台,增强全球消费资源配置运用能力。以东盟自由贸易中心和数字贸易共享中心为平台,积极引进国际采购结算中心,高水平打造跨境电商消费体验中心、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和跨境电商分拨中心,着力建设面向全球的网上新丝路。探索试行“即买即退”便利服务,建设进出口商品展示展销中心、空港免税消费城。推进传统专业市场向交易品牌集聚化、交易方式电子化、市场服务一体化、管理结算统一化现代新型市场转型发展,构建采购、分销、仓储、配送供应链协同平台,推进流通创新转型。

  30.打造新消费场景。引导怡心、西航港、外双楠商圈国际化、时尚化、高端化、智慧型发展,着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等消费新形态,塑造零时差对接国际时尚潮流、即时性服务商旅消费群体的空港消费品牌。完善川投国际网球中心、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双流体育中心等主要体育场馆周边娱乐休闲、餐饮酒店、展示展览等配套功能,推进四川省运动员康复中心、云竞电竞综合场馆等项目建设,加强体育消费与时尚购物、文旅休闲、美食消费的融合。引导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消费健康发展,促进电商直播、社交电商等线上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教育、医疗等服务线上线下交互融合。鼓励发展“无接触”零售。

  31.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牧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持续提升黄龙溪古镇建设,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成天府旅游名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全力办好大运会、世乒赛、世界运动会,培育双流空港国际马拉松、“一带一路”国际音乐节等自主IP,推动更多国际赛事、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落户,争创全国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空港赛事名城。创新天府文化双流表达,构建文化、街区、运动、科普、自然生态、生活美学六大体验场景,推动双流文化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

  32.健全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推动服务标准化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消费体验评价并公布评价结果。协调推动针对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线下实体店自主承诺无理由退货,探索建立特色旅游产品无理由退货制度。健全消费领域信用监管体系,加强信用信息采集,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强化社会监督。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责任制和赔偿先付制度。

  坚持以枢纽建设为引领更好推动改革开放,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

  33.强化内联外通聚势赋能。坚持“打码头、强枢纽”,利用好释放出的空域和时刻资源,布局全货运基地航空,大力发展全货机运输和航空货运全产业链,在全球供应链节点城市抢先开通国际货运航线,重点培育成都至欧洲、北美串飞航线,打造区域性航空物流集散中心。支持航空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为重点,加快打造公务机基地。借力“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完善以货运为主的枢纽集疏运功能,加强与成都铁路局、青白江铁路港、宜宾综保区、泸州港合作,打造中西部重要的“空、铁、公、水”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争创“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综合试验区。协调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快通用航空发展。

  34.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坚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深化“五外”联动,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扩大对外开放。高标准建成自贸试验区,加大力度推进差异化改革,深入推进“一单制”改革。建设成都双流航空国际枢纽智慧口岸,探索建立提前申报、岸边直提、先放行后改单、先放行后缴税、先验放后检测等新型通关模式,大幅压缩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在电子信息、医美健康、文化旅游等领域推进对日韩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中日(成都)城市建设与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建设。

  35.持续深化五项制度改革。深化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纵深推进财税、国资、金融互动,强化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推动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深度融合,健全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推广应用片区综合开发。深化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精准匹配资产资源资本,构建覆盖评价诊断、结果反馈、问题整改、考核奖惩全过程制度管理模式,推动区属国有企业向城市综合运营商、专业投资运营商、金融综合服务商转型。深化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实施开发强度差异化管控机制,建立容积率跨宗漂移机制,完善M0、A36新型用地适用体系。深化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构建清单化、项目化、指标化考评体系,深入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深化以成长为导向的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健全分层分级全生命周期扶持激励机制,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要素供给、政策扶持和政府服务精准化差异化匹配。

  36.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全国知名“企业咖啡时”品牌,深化不拒绝制、分级派单制、三方测评制,加快完善“需求挖掘、诉求回应、政策落地”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打造全域企业幸福中心网络,融入咖啡店、书吧、健身房、幼儿托管等功能,提升企业在双流发展的幸福感。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推进政务服务“多跑一次”改革,发布“零跑腿”事项清单,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服务,压缩工业、房建类项目审批时限。开展社会组织管理改革。用好“蓉易办”“蓉易享”平台,精简企业开办流程,完善企业登记“容缺受理”,全面推行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努力把企业从设立到经营的环节和办理时限压减至全国少。

  37.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开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探索中小微企业轻微失信豁免机制。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强做大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积极支持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制约发展壁垒,培育更多龙头企业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健全高标准投资促进体系,完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打造新时代外商投资地和高质量外资集聚地。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计划,以标准化公共服务促进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让市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38.构建文化价值塑造体系。自觉将“专业、理性、务实、精进”融入实践,全面改工作范式、改工作标准、改工作作风,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塑造“敢为人先、勇争”城市精神品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更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竞相涌现,培养时代新人。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志愿服务、诚信社会和网络文明建设,聚焦建党100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开展重大主题活动。坚持正确舆论引导,擦亮“航都之声”等理论宣传教育品牌,实施双流城市名片创建行动,加快构建双流全媒体传播格局,讲好成都故事、双流故事。创新推出独具双流印记的文化标识和人文地标,加快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高品质建成博物馆、音乐厅等与空港公园城市定位相适宜的服务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39.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严格落实扶持创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稳岗,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产业结构调整中转移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强化劳动力市场监管,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民生兜底保障,完善职工和城乡居民各类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全区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稳步扩大人才公寓受益面。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完善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养老助残等保障,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

  40.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建设城市社区步行、乡村骑行15分钟公共服务圈,合理配置教育、医疗、养老、托幼、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功能完善、覆盖全域的社区生活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品牌教育、医疗机构进入双流,扩大普惠性幼儿园学位供给,加大对社会力量开展托育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高品质中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建成成都京东方医院、成都空港亚心医院、省妇幼院天府院区等重点项目,支持双流中学、棠湖中学、双流艺体中学、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院等教育医疗机构品牌创建。逐步调优师生比,消除“大班额”。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开展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支持民营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构建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41.加快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深化社会矛盾专项治理,推动政法、信访、司法、社治等平台载体和服务力量整合统筹,完善风险预警、信息发布、及时处置、物资保障、人员组织等各环节协同机制,优化应急管理体系,有效处置化解各类纠纷、矛盾及不安全隐患。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动社区发展治理与社会综合治理“双线融合”,激发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活力,拓展完善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途径和方式,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专业化社会组织和枢纽型社会组织,引领社区居民参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创建一批基层民主协商示范点,严格社区工作准入标准,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的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

  42.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双流”。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相适应的安全保障体系。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扎实开展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反恐怖斗争。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机制,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平安建设智能化水平。加强平安双流基层基础建设,建立公共安全防患排查和预防控制机制。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十二、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团结全区人民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践行初心使命,扎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43.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始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引领带动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高。

  44.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更好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完善领导班子功能结构模型管理,推进干部管理积分制,推动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打造“讲政治、懂城市、会经济、善治理”干部队伍。

  45.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坚持严格执法,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探索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批评建议平台,坚决防止有法不执、有法乱执。坚持公正司法,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坚持全民守法,完善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长效机制,全面贯彻普法责任制,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

  46.凝聚广泛共识汇聚各方力量。鼓励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支持区人大依法履行职能,支持区政协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大群团工作体系,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凝聚全社会推动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等各界作用,把各方面智慧力量凝聚到推动双流发展上来。

  47.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强化规划统领作用,聚焦事关全区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政策、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跨区域重大项目,高质量编制全区“十四五”规划,增强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功能,提高规划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实现全区“一盘棋”发展。强化统筹协调和政策协同,完善年度计划落实发展规划的机制,健全规划实施的评估、动态调整和修订、监督考核、结果运用等机制,保障全区规划顺利实施,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区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众志成城,开拓进取,开启新时代双流发展新征程,共谱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新篇章!
以上信息由无锡玛瑞特科技有限公司整理编辑,了解更多高低温冲击试验箱,高低温湿热试验箱,双85试验箱,恒温恒湿试验箱,三综合试验箱信息请访问http://www.wxmrt.com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18951581739

联系人:方先生
手机:18951581739
电话:0510-82700032
传真:0510-85188581
Q  Q:2175653146     
邮箱:BestMarit#126.com(发邮件时请把#换成@)
网址:http://www.wxmrt.cn
地址:无锡梅村工业园新都路8号